陳清河

請給第一線災難新聞採訪人員一些掌聲

陳清河
2021/04/06
Spectr News Theme

文/陳清河

4月2日太魯閣號408車次出軌事故,當然又是一則引發國內外媒體密切關注的新聞。許多記者朋友必須跟救災人員,在黃金救援時間內沒日沒夜,於災難現場採訪與製播新聞,期望扮演傳達更快速且更具深度的消息,以滿足民眾知的權利。

回想過去一年,整體社會受到疫情衝擊的歷程,身為媒體從業人員當然沒有缺席的權利。可是又有多少人會去顧慮,這些第一線採訪同仁的健康與安全也需要受到關注。每當災難新聞發生,整體社會氣氛都在為醫護人員打氣;空難、山難或是任何災難的現場或事後,更會感謝辛苦的救災人員;可是,應該很少人會想到第一線媒體朋友的辛勞。於此必須向大家請命,社會大眾確實應給這些媒體朋友高度的肯定,「他們確實很辛苦!」。

備極艱辛採訪只是善盡媒體報導的天職

每當一個重大災難事件發生的時刻,不難推論,又將是新聞媒體機構與第一線新聞部同仁翻天覆地的日子,因此曾有人貼切的形容,「採訪災難新聞對記者本身也是場災難」。事實上,媒體報導的內容經常有一些打上馬賽克慘不忍睹的畫面與災難資訊,都是經過篩選與處理過的內容;然而,在現場的媒體記者只能壓抑悲傷與恐懼,迂迴穿梭於觸目驚心的遺體間,除了必須搶時間執行新聞報導之外,採訪的同時又要兼負撫慰罹難家屬傷痛的同理心。

平心而論,災難新聞的報導絕非外人可以理解。尤其是事件現場地處荒郊野外,當下又是緊急救難為先的狀態下,自然是一片混亂情境的大挑戰。記者同仁不但要配合主責單位的節奏與規範,同時要避免影響救災措施又需急於尋覓可訪問的對象,以及顧及媒體發稿的流程,其中的付出與辛勞肯定是可以理解。

災難現場須兼顧的專業素養與初衷

報導災難或意外事件,新聞媒體採訪應該維持專業當然是不可違逆的態度。眾所共知,其中包括如何基於專業的立場,切勿用侵入式採訪造成重要關係人的二度傷害;除此之外,新聞報導與製播應該避免過度呈現令人驚悚的畫面,尤其是忽視考量當事人的心理時,難免忙中有錯而引發負面效應的苛責。

不難想像,採訪同仁必須「顧慮與擔慮」的事務甚多,需有周全的準備以及仰賴新聞部背後的支援,才能即時有秩序地提供兼具速度與深度的專業,又不允許獨漏報導的情事發生。一個共通原則是,災難現場新聞報導須兼顧的專業素養與初衷,對於災難訊息的相關常識平時就有所累積,以及如何傳遞符合事實的透明資訊。

結語

無可諱言記者也是正常的人,對公共事務都負有熱誠與專業的修養,當然不可能會主動嘗試犯錯。可以確切的是,每當任何災難新聞現場採訪所面臨的限制與困境時,第一線記者在其內心也會有恐懼與無助,衷心期盼眾人仍不吝給予支持與鼓勵。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台灣數位匯流網》立場

圖片來源:取自授權素材pxfuel、pixabay、TDC NEWS製作

更多台灣數位匯流網報導
族群歧視與數位近用
族群傳播與社群溝通的距離

【專欄評論文章.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Spectr News Theme
陳清河
專業領域:廣播電視電影內容產製與管理、新傳播科技、電訊媒體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