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

優質新聞神話

鄭自隆
2021/03/29
Spectr News Theme

文/鄭自隆

監委問NCC主委如何產製優質新聞,主委回答台灣需要公共新聞頻道。問答雙方似乎都劃錯重點。

何謂「優質新聞」?任何一則新聞只要合乎正確、客觀、品味,都可以稱為優質新聞,而正確、客觀、品味是抽象或相對的概念,屬新聞倫理的範疇,是新聞工作者心中的一把尺,問行政單位主官如何產製優質新聞,的確是劃錯重點;行政單位只能「依法行政」,不能對倫理問題比手畫腳。

再說只有公共新聞頻道才能產出「優質新聞」?當然不是,新聞產出會經過媒體「守門」的過程,從「守門」理論,可以發現新聞產製不單是由事件本身的「新聞價值」或「客觀」、「平衡」來決定,影響「守門」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的因素,外在因素指的是媒體機構以外的因素,包含-

1、同業競爭:記者會認為同業都競逐的新聞,一定是大新聞,自己不能做小,更不能「獨漏」,而小新聞,可以為博版面、爭收視率,加油添醋「做大」「做炫」;

2、外在壓力:來自政治、經濟與人情關說壓力,會使新聞做大或做小,也會使新聞「憑空消失」或「無中生有」;小醜聞或小弊案,會因有力人士介入或廣告壓力而不會見報,相反的,某些事件也同樣因有力人士介入或收視率壓力而受到青睞膨風;

3、社會文化規範:社會或文化規範會使決定新聞取捨或切入角度,這也是媒體「自律」或來自社會團體要求的「他律」;

4、法律規範:如來自刑法誹謗罪、兒少法對兒少保護的相關條款、廣電三法對節目與廣告的規範,與選舉有關的選罷法對「意圖使人不當選」的規定,以及廣電媒體主管官署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處罰或「行政指導」,都屬法律規範;

5、閱聽人偏好:媒體最在乎的是閱聽人偏好,媒體會臆測閱聽人喜歡什麼就報什麼,某些電視台的新聞部以收視率高低來決定新聞類型的取捨,就是這種現象;90年代開放有線電視,新聞競爭激烈,當時傳聞,所有電視台新聞部經理抽屜都藏著1、2卷檳榔西施的帶子,就等收視不好時,就拿出來拚收視率。

除了外在因素,媒體內部的因素也會影響新聞產製,內在因素有-

1、新聞室的社會控制:新進媒體從業人員會觀察主管與「老鳥」的態度,來決定做事方法,包含新聞取捨與下筆角度輕重,這種無形的社會控制,久而久之就會「內化」,變成記者個人的作業準則;

2、新聞人員的專業素養:記者的養成教育與工作經驗所架構的專業素養,當然會影響他對新聞價值與觀察角度的判斷,剛畢業3個月與入行3年、13年的記者,切入新聞角度與思考面向顯然不同;

3、媒體意識型態:台灣絕大部分的電視媒體與重要報紙都有其政治立場,不同媒體政治意識型態,決定了所屬記者對政治新聞的判斷,一則有爭議的政治事件,每家電視台或報紙報導角度與評論方向都會不同;意識型態,早年台大殷海光教授譯為「意底牢結」,也就是根深蒂固的信仰,因此意識型態不只於政治或統獨,環保、同婚、核電等議題,媒體人處理新聞同樣會有意識型態的考量。

這些內外交迫的因素,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同樣要面對,公視新聞是可以不理收視率,但華視進駐52頻道,自負盈虧,可以不管收視率嗎?來自政治、廣告壓力與人情關說,檯面上或許沒有,但私底下真的沒有?新聞室的社會控制是氛圍,公媒一樣免不了;克勤克儉低薪請到的只有新手,專業成熟度呢;而意識型態已經內化成為個人價值,公媒主官與記者就能避免,完全超然?

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會有甚麼樣的媒體,公共媒體亦然,民主不成熟的社會,公共媒體就會淪為政府媒體;只有公共新聞頻道才能產製優質新聞,真的只是神話。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台灣數位匯流網》立場

圖片來源:翻拍自google map、Wikipedia-Hirosa、取自授權素材unsplash、TDC NEWS製作

更多台灣數位匯流網報導
憑本事競爭,不需要公廣神主牌!
系統台別鬧了!CNN不必蹭新聞區塊的熱鬧

【專欄評論文章.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Spectr News Theme
鄭自隆
專業領域:政府傳播、公共關係、廣告、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