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青:有線電視成也政治 敗也政治

文/蘇元和
已逝美國著名文化批評家保羅·福塞爾在《格調》著作裡,刻畫與描述西方富人俱樂部的生活真相;當今,富人俱樂部的共同特色是一群有錢人聚集的地方,隱藏著廣闊的商業平台、巨大財富、經濟力量與強大的人際關係。
在台灣,備受矚目的有線電視多系統業者中嘉新交易案的投資人馬中,投資名單內的人際關係強大,包括:私募基金達勝集團董事長郭冠群、前東森電視總經理陳繼業、熟稔資本市場、併購與融資的理律事務所特約顧問林秀玲、 國泰金獨立董事黃清苑、小三美日創辦人許書林、尊彩藝術中心董事長余彥良、閱樂書店大股東呂榮吉、科學城物流董事長陳榮泉以及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這一次參與投資的人數眾多,他們正準備捧著錢一起娶回中嘉。
然而,有線電視還是前景看俏的投資標的?前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CBIT理事長、現任太穎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謝穎青分析指出,這一次投資組合像是籃球競賽中所組成的夢幻隊,但不可諱言地說,這組投資人馬中有來自最熟悉有線電視法令、市場規則與交易買賣的人,整體來看,比較像是幫有錢客戶找到資金的避風港。「但用515億元買中嘉,反而買高了。」他說。
中嘉這次交易金額一路降了200億元,中嘉的價值是否被低估?謝穎青表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之前宣布的向下分組可能衝擊到中嘉的估價。
謝穎青表示,總的來看,有線電視業者從原本一戶家庭可收500元的費用,未來若用戶都只選擇付200元方案,視訊營收就會大幅變少;另一方面,中嘉若賣不掉,每多拖2個月的時間,中嘉與市場競爭力的拉鋸就會越遠;此外,還有逐漸流失的訂戶數,以及未來還需花錢重置新設備。
再者,從數位化、設備更新的速度來看市場競爭力,謝穎青分析,中嘉從過去一直沿用的設備,如果沒有做好替換,下一個10年續使用舊設備?若是持續沿用舊設備,跟其他業者凱擘比較,中嘉相較之下就沒有市場競爭力;如果要提升至與其他業者同等水準的視覺服務,中嘉就必須花資本支出重置新設備;除了機上盒的設備之外,還有權利金的問題,尤其是在多螢服務的時代,權利金的支出也會變多;OTT浪潮下,還要面對的是中國跨境OTT等業者的競爭對手。
「整個有線電視市場環境已不同於過去的環境,現在投資有線電視不必看10年的指標,只要看5到7年就好。」謝穎青說。
不過,一位市場人士表示,從外資投資獲利出場的角度來看,外資不願投資在未來願景的支出上,這些支出包括設備更替與網路提升等,這是可以理解。以數位匯流的角度來看,中嘉的異業整合比較慢,中嘉缺少與電信業的匯流,無法像富邦集團旗下的凱擘與電信事業台哥大結合,這是中嘉先天性的限制。在投入設備的支出上,中嘉過去設備替換較緩慢,速度趕不上消費者要求或主管機關要求的快,可能也與過去外資的資金考量與投資目的都有關 。
中嘉表示,中嘉所屬系統台均已完成數位化;光節點也逐年切割,使每個光節點服務的客戶數降低;設備應會依服務增加而添置,至於更換速度快或慢,並無一定標準;目前機上盒也有3至5款,如:單向、雙方及含寬頻上網數據機等;中嘉也發展OTT, 但若能與電信業結合,中嘉發展數位匯流就可以更完整。
以數位匯流的發展來看,有線電視是匯流重要的一塊拼圖,這組人馬若成功地買到中嘉網絡,是否有助於整體數位匯流的發展?謝穎青不從匯流的趨勢看新中嘉投資案,他反而表示,「立法院才三讀通過《財團法人法》,7月1日要實施,在不溯及既往原則下,已送件審查中的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應該可成功地避開了。」話鋒一轉,他反問:「外界應該問,中嘉什麼時候又要再換人接手?」謝穎青對這組新的投資人馬能否永續經營,他持懷疑的態度。
外界認為這一次中嘉若賣了,可望回到本土資金與本國經營手中?謝穎青也持不同看法,他說:「過去在外資手上,但資訊上至少是透明的。」
買媒體等於買影響力?謝穎青舉東森電視案進一步反問,茂德國際集團總裁張高祥買了東森電視 ,一下子就擁有8個家族頻道,一個建商為何要買媒體?經營電視台有比做房地產好賺?
謝穎青認為,張高祥能成功買下東森電視,除了讓總統蔡英文點頭之外,7月,張高祥也隨前副總統前往北京會見習近平,這不就代表商人與政治的緊密關係,友好蔡英文,也親近習近平,也代表張高祥擁有媒體經營權後的影響力。
「台灣有線電視的發展軌跡一直有政治的議題,而有能力經營、整合上下游的卻只有集團,放眼國際間的商業電視台也都走這一條路,但台灣不管是政治或法令都阻止有線電視上下垂直整合。」謝穎青說,有線電視的制度是假的,且都與「人」有關係,與政治也太緊密;在這個舞台上,一直都是同一組人在演戲,演員不到10個人,只是在幕前與幕後的差異,而能玩的人也越來越少。
有線電視是政治議題 非商業議題?
2002年,謝穎青是首屆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的理事長,他說,他曾是有線電視的擁護者,16年後的現在,謝穎青這一次受訪的言談之間,卻多次吐露他對有線電視前景的悲觀。
他說,有線電視不是一個產業,更直白地說,根本沒有「產業」這回事,從上個世紀,他就看不到有線電視的產業結構。他還認為,有線電視不是商業議題,而是政治議題;成也政治,敗也政治。
他說,20世紀末,大家要看有線電視是因為了看HBO;21世紀以後的現在,大家不能沒有有線電視是因為要看新聞頻道,且是10個新聞頻道都要有,少一個都不行;這也是過去中華電信MOD一直做不起來的原因;日前,民視下架爭議,立法委員與NCC也都以少一個新聞台都不行來看待與處理整個事件。
1993年之後,當有線電視走向合法化時,謝穎青對有線電視的發展抱持著很大的期望,尤其是有線電視是政府政策推動成為替代網路,但走到今天,他卻說,有線電視的公共性一直降低,現在民眾的需求是有網際網路就好,因為有網路就可以看電視;雖然從多螢發展的趨勢來看,有線電視不至於被淘汰,但也不會有太多人在乎了。
圖片來源:謝穎青提供
延伸閱讀,看更多:
【讀者投書】
台灣數位匯流網歡迎各界踴躍發聲,來稿請寄至tdcpress.com@gmail.com,並請附上姓名、聯絡方式、職業與簡介。本網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之權利,本網不支付稿酬,且文責自負。
【請標明原文出處與原始連結方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