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電視巨變 只剩大咖玩得起?

文/蘇元和
數位匯流的浪潮,帶動傳統媒體邁向數位化,也帶起一場有線電視產業的變革,昔日,有線電視業者靠著死忠消費者,擁有穩健收入,曾創造出一番繁榮的局面,如今,面對多元視訊市場的競爭,消費者有更多元的選擇之下,有線電視傳統的經營模式備受挑戰。
在《台灣數位匯流網》創刊之際,走過逾20年載的有線電視也正面臨巨大的調整階段,當巨變來臨,危機與商機並存,有線電視產業的「錢」景在哪?
《台灣數位匯流網》試營運上線的第一個封面故事即以「有線電視的巨變」為主軸,並訪談長期研究有線電視的經濟學者莊春發、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四所的所長劉柏立、太穎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矽谷計畫執行中心法制長謝穎青以及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簡維克,以及超過10年以上的有線電視產業人士,共同探討有線電視面臨的挑戰與未來。
挑戰一:有線電視產業前景不被看好?
歷經前3次的中嘉案,買主都叩關不成,今年5月,中嘉出現新買主,8月中,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針對交易案進行第一次的公聽會,市場人士觀察表示,中嘉案能否成功出嫁,今年年底前會有一個較明朗的答案。
根據NCC統計指出,2014年,中嘉戶數有逾118萬戶,頂新出價約725億元,平均每戶收購的價格逾61440元;2015年,中嘉戶數有逾116萬戶,大摩攜手遠傳出價約745億元,平均每戶收購價格逾65929元;2018年,中嘉戶數有逾110萬戶,交易金額逾515億元,平均每戶收購價逾46818元。答案很明顯:這一次的交易金額與戶數來看,中嘉的每戶市場價值已大幅降低,顯示中嘉的身價已大不如前。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四所所長劉柏立表示,網際網路產業的價值就是用戶數,用戶數最多,其價值最大,這是網路效應的特質。
從這個觀點可得知,2016年,前新永安董座吳振隆以118億賣掉新永安與大揚(合計逾18萬),總戶數遠比現在的中嘉戶數還少,但每戶收購價格卻高達超過65000元,高於中嘉這一次每戶被收購價約46818元。此例再說明:多戶數的中嘉,反而,價值變小了。
今年,中嘉新買主的交易總金額比2015年的交易總金額降了200億元,數字代表市場對有線電視前景已不具有信心?
長期觀察也熟稔媒體交易案的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簡維克表示,交易金額並非如外界認為大幅降低了,應該是說交易金額有無包括負債的部分。「中嘉的市場行情確實是降低了,但沒有價差到200億元。」簡維克說。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市場的競爭環境與多元媒體平台的興起,包括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以及OTT(Over The Top),以及政府政策不明確的因素之下,這些因素都牽動著對有線電視的投資意願。
東吳大學兼任教授、經濟學者莊春發表示,從視訊市場來看,市場情勢變化快速,有線電視(Cable TV)業者要殺出一條血路,關鍵在於匯流之後必須朝向智慧生活、智慧城市,及附加價值的方向走。
挑戰二:CABLE TV已是成熟市場 難恢復榮景?
根據台灣寬頻協會的資料與數字指出(表一),2010年至2016年,全台5家有線電視系統業者MSO毛利率都維持在32%至40%以上,2017年,毛利率降低至26%;從2011年至2016年,5家有線電視系統業者MSO淨利率也都維持在12%至16%之間,2017年則降低至不到7%。
資料數字顯示,所有系統業者含新進業者,包括全國數位、新高雄、新北市、數位天空、北都、新彰,2016年與2017年的淨利率為-29%與-11.7%,呈現都是負值。2016年與2017年的毛利率則降至分別為1.5%與11%。
進一步觀察獨立系統業近年來的成長(2015年至2017年),從毛利、淨值、EPS也都是負數,包括寶福與聯維。另外,新進的獨立系統業者,包括全國數位、新高雄、新北市、數位天空、北都、新彰,從2015年進入市場後到2017年,毛利、淨值與EPS也都是負數。
莊春發分析表示,2016年,可能因業者投入數位化的建設,提高營運成本,導致營運績效變差;至於,新進的獨立系統業者營運表現差,可以說是進行殺價的惡性競爭的結果。
莊春發進一步表示,2012年,NCC開放有線電視既有業者跨區經營及新業者加入競爭,此政策造成業者有很大的損失,新進獨立系統業者出現毛利、淨值與EPS負數值,那是殺價見骨的結果,現在也只是短期陣痛,長期來看,這些新進的獨立系統業者都將會面臨生存的問題,未來恐怕也會出售、被收購。
「有線電視市場已是大業者玩的市場了。」莊春發強調,過去,地方系統業者以經營有線電視為一輩子的志業,但結果發現一旦市場有人出了好價格,業者也會賣掉。
「當年有人開價,吉元一戶收購15000元,經營者沒有賣,隔半年後,市場提高一戶收購的價格至30000元,吉元就賣掉了。」莊春發說。
莊春發表示,業者經營不可能長期陷於低價競爭與永遠處在賠本狀態,短暫去搶了別人的客戶後,一旦價格再提高,客戶就又會流失。有線電視已是成熟的市場,未來收視戶不會有大幅的成長,很難恢復、也不要期望能有以前的榮景。
劉柏立也說,當有線電視業者走向價格競爭,新進獨立業者的錢能燒多久,最終市場恐怕只剩少數具規模、優勢地位的業者可以存活下來。
不過,莊春發進一步說,台灣看有線電視的消費群仍以老人口為主,而老人家還是掌握家庭經濟主導權,除非老人口快速滅絕,有線電視收視戶才會大幅降低,換句話說,有線電視的收視戶也不至於會大幅消失。
挑戰三:有線電視媒體涵蓋率衰退 網路主宰廣告投放
根據Nielsen媒體調查指出,從2009年至2017年的媒體涵蓋率有重大的變化,2016年數據顯示,雖然涵蓋率最高的媒體仍是電視,但在近年來卻是持續衰退中,從2009年94.4%衰退至2016年的86.6%。
數位科技的進步,網路媒體的興起,2016年,網路媒體涵蓋率的成長已高達85.3%,這一波的變革也改變廣告主投放預算的分配版圖。
據MMA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公佈的「2017年台灣媒體白皮書」指出,2016年,台灣整體廣告量達604.6億,其中,有線電視約有192億元,相較於2015年的206億元,減少14億元。反觀,國內網路廣告投放量,從2008年的約60億元,成長至2016年的約259億元,成長幅度高達332%,其中,2016年,網路廣告已超越有線電視的192億元。DMA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還推估,2017年台灣數位廣告量可望達312億台幣的規模。
挑戰四:分組付費政策 無助產業未來的發展?
NCC研擬推動有線電視分組付費,原預計明年上路的時程確定延遲至2020年,NCC副主委兼發言人翁柏宗表示,「今年費率審查已開始,但收費標準還沒完成。分組付費2019年上路確定來不及,最快要到2020年才會實施。」
事實上,分組付費延遲實施是可預知的事,因為截至到今年7月,仍然有許多頻道業者與系統業者對於分組付費的具體內容有「異」見。
境外頻道業者探索頻道與福斯傳媒紛紛表示,到目前為止,政策仍未明確,業者不清楚政策的具體辦法,也沒有看到相關的配套措施,NCC應思考向下分組付費有無實施的必要性,若沒有凝聚系統業者與頻道業者的共識,NCC若倉促實施,恐怕無助於媒體產業的發展。
莊春發分析表示,未來分組付費實施後,如果中南部多數的收視戶都選擇200元「基本清冰包」,業者將從原本一戶500元的收入,變成只收200元,一戶少300元的收入,視訊收入將降低,ARPU會掉下,有線電視的錢景更悲觀。
一位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認為,分組付費的政策若改變過去消費者的收視習慣,恐引發消費者退訂潮,改而選擇其他收視平台,有線電視的戶數也會往下掉。
針對NCC推動的分組付費,劉柏立表示,分組付費的實施將會打亂有線電視一池春水,現在有線電視面臨一個改變的壓力,也就是基本頻道的改變。未來有線電視必須在既有市場突破,除了要尋找好的內容以及提供上網服務之外,還必須提供額外的加值服務,如:智慧家庭的服務等,才能走出一條新路。
簡維克表示,現在年輕人看有線電視已經愈來愈少,包括來自OTT與MOD的衝擊,有線電視在原來的經營模式已陷入泥沼裡,如果主管機關NCC沒有適時調整或鬆綁一些政策與法規的話,對有線電視的營收來講並不會像以前那樣的繁榮了。
圖片來源:TDC NEWS製作
延伸閱讀,看更多:
【讀者投書】
台灣數位匯流網歡迎各界踴躍發聲,來稿請寄至tdcpress.com@gmail.com,並請附上姓名、聯絡方式、職業與簡介。本網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之權利,本網不支付稿酬,且文責自負。
【請標明原文出處與原始連結方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