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劇為何式微?王志隆:「別人變強,我們變弱了。」

文/蘇元和
「因為別人變強了,我們變弱了。」這是近年來把經營頻道內容事業版圖拓展至東南亞華語市場的華衛集團董事長王志隆接受專訪時,對於台灣戲劇內容為何漸漸衰退?他給了這樣的答案。
3年前,也就是台劇出口中國的收入占比大幅下降之際,但也在2016年那一年,台灣電視節目海外收入約67%,逐漸轉向來自於東南亞市場。
這一波東南亞市場掀起的華語熱,在台灣經營頻道內容超過30年以上的王志隆認為,「只有立足台灣加上出國去開疆闢土,或許才有機會在利基市場(如華語市場),擁有一席之地。」
如今,華衛集團結盟新加坡電信營運商、有線電視平台StarHub、馬來西亞衛星電視Astro、美國衛星廣播服務提供商KTSF、美國加州舊金山的獨立廣播電視台TSF,華衛集團更與印尼當地合作成立落地頻道SKYNINDO電視台。
華衛集團旗下的亞州衛星電視的頻道節目包括寰宇新聞台、亞洲旅遊台的收視版圖已延伸至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日本、韓國、北美、紐西蘭以及澳洲等地區。
談到近年來台灣電視播放陸劇、韓劇比例逐年上升之際,且大舉搶攻台灣觀眾的眼球時,王志隆說,台灣節目競爭力變弱。
他說,「台灣的電視節目如《包青天》和《流星花園》等都曾經風靡東南亞,配成印尼話等在當地無線電視台播出,不過,這已經是20年前無線電視台還風光的時候的事了。」
將時間再拉近10年,他則說,「也只有民視的《憶難望》在馬來西亞有過不錯的收視率。節目外銷幾乎是一片沙漠,偶爾點綴著像亞洲旅遊的行腳節目幾顆小草而已。」
台灣戲劇、節目內容變弱原因:百年不變的頻道表與偏頗的政府政策
當別人變強,台灣產製戲劇節目的競爭力卻沒有跟著變強,反而是變弱,原因出在哪?王志隆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有線電視在市場的強大,一個是政府政策的偏頗。
王志隆認為,有線電視強大之後,無線電視台跟著式微了,原來每年300億分給3個頻道的預算,現在變成分給80個頻道。表面上看起來是百家爭鳴、欣欣向榮,雖然實際上節目量是增加,但是含金量卻被稀釋了,於是,大量灑狗血的劇本加上工廠化的生產,能夠產出討好本土觀眾已經不容易了,還有哪一個業者能顧慮到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有業者能吃到國內壟斷市場大餅,已經油濕濕的了,為何還需要強化國際競爭力?而吃不到國內市場大餅的業者怎麼又會有資源,可以強化國際競爭力?」王志隆這席話直指產業環節上發展不平衡,形成制肘,導致無法形成良性、正向的產業發展。
政府的政策偏頗,更是無法引導內容產業的發展。他直指核心問題並說,主要有兩個方面,政府政策讓有線電視攫取了大部分市場的份額,但卻是百年頻道表不變,頻道和系統業者聯合壟斷,獲取高額利益,收視費固定給前80個頻道,廣告費也是前面頻道才能得到,但政府卻怕收視戶的客訴為由,因此,盡量不許系統業者調動頻道,導致頻道表20年不變,政府間接成了壟斷的幫兇。
「既然靠頻道位置就可以獲取豐厚的利益,頻道業者有何誘因,願意掏錢再去製作好節目?」王志隆說,當頻道業者不願花大錢做節目,政府的管理又要求頻道業者要有大量的自製節目,政策看似有為消費者監督頻道,但實際上,頻道業者為了達到政府要求的節目量,就把「很有限的節目預算」分到更多產製的「節目量」,表面上看起來是「量」有達到了,但是做出來的節目的品質能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就是個大問號!
「有線電視長年在這樣的發展之下,以及政府政策的偏頗,就是讓台灣電視節目失去競爭力的主因。」王志隆說,結果台灣觀眾變成哈韓、哈日、哈陸族了。不過,他也語重心長說,台灣戲劇內容要活絡起來,仍然必須靠政府才有可能解決的事。
圖片來源:取自各官網、亞洲旅遊台、TDC NEWS製作
更多台灣數位匯流網報導
【專訪】台灣OTT如何抗中國OTT登台?王志隆:只有避戰一途
【讀者投書】
台灣數位匯流網歡迎各界踴躍發聲,來稿請寄至tdcpress.com@gmail.com,並請附上姓名、聯絡方式、職業與簡介。本網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之權利,本網不支付稿酬,且文責自負。
【請標明原文出處與原始連結方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