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業者成國內純網銀當紅炸子雞

台灣數位匯流網記者姜文/分析報導
數位匯流浪潮下,網際網路時代,開啟了純網銀發展的趨勢,儘管在歐美國家存在超過20年的純網銀,曾創下高達五百家崛起,但也歷經了網路破沫、2008年金融海嘯的淘汰與消長,目前只剩數十家的純網銀。
暌違28年,台灣終於再次因金管會推動「打造數位化金融環境3.0」計劃,有了新銀行的設立,誕生了新網銀「將來銀行」,而電信業者成為這一波純網銀設立的當紅炸子雞,台灣電信龍頭中華電信當仁不讓,直接持股三成並成為最大股東。
國際純網銀行發展的興衰
去年(2018年),在歐美實行逾二十年的純網銀正式在台灣成為金管會開放銀行的選項。美國曾經有高達五百家網路銀行設立,在經歷過二千年網路破沫、2008年金融海嘯的淘汰與消長,目前仍有數十家純網銀,但因無實體分行,市占率相對較低,大多數還處於虧損狀態。
有獲利的國際純網銀經營模式,在日本首推樂天集團,其擁有五千多萬的電商客戶。中國則是騰訊的深圳微眾銀行以及阿里巴巴的浙江網商銀行。其中,騰訊的微信與QQ分別有八億與五億多活躍用戶,阿里巴巴的淘寶與支付寶也有近十億用戶,這幾家網銀在集團擁有生態圈,使網銀用戶更有黏著度,得以支撐網銀的成功。
國內崛起的純網銀 搶食金融大餅未定之天
從國內的金管會定義來看,純網路銀行是以利用網路或其他形式之電子傳送管道,向其客戶提供金融商品與服務之銀行,為純網路銀行。其主要經營將以消費者金融為主力,相較目前傳統實體銀行主要獲利來自企業金融,純網銀行營運範疇及利基商品將會大大受限。
依金管會發佈最新版「商業銀行設立標準」第18條之一,更直接要求金融科技、電子商務或電信事業成為必要董事,然而,少了實體分行的純網銀,能否成功瓜分目前年淨利5000億的金融大市場,仍是未定之天。
依現有已公布純網銀的經營項目,相較傳統銀行並無區別,以現有國內銀行而言,由台灣工銀轉型商業銀行可作純網銀行的未來的寫照。其中,以王道銀行為例,王道推出機器人理財服務,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發展出投資決策,藉由人工智慧系統演算,依據客戶的風險屬性與投資偏好等,精算出適合的投資組合,開幕二年擁有近廿萬數位客戶,號稱國內首家原生數位銀行。由於個人金融業務從零開始打造,需投入各項個人金融服務與數位網銀服務的相關投資與建置,因此在個人金融方面尚未開始獲利,樂觀估計在未來3年內可以轉虧為盈。但,王道銀行主要獲利來源,仍以過去工業銀行的企業金融業務為主。
這波開放的純網銀被定位為沒有實體分行通路的銀行,新網銀設立後將會面臨沒有分行可以服務客戶,所有的存放款業務均要透過網路也就是電腦及手機作介面。想當然耳,新客戶將以年輕人或小資為主要對象,而初期都得靠「補貼」來吸引客戶上門,高利率存款、低利率放款的補貼行銷方式,國內以網路為主的銀行便常年以高利率台幣及美元存款為號召。
總地來說,純網行可以節省分行開設的資本支出,但在科技設備軟硬體支出恐怕不見得少於設立分行據點的成本。在企業金融收入幾近於零,消費金融亦從零開始,開業前三年預期將和王道銀行類似,可預期呈現虧損局面。
而這波由科技浪潮推動下的金融業而成立的純網路銀行,市場是否由穩定發展走向開放突破,打造全新的金融創新應用平台,其核心癥結點仍在於金管會的監理制度,不論是推廣純網銀或者是傳統銀行旗下的網銀,未來在監管上,也要跟上潮流,監理科技的發展令人拭目以待。但,純網銀如沒有經營自身或依靠現有成熟的生態圈,未來營運將難見起色。
圖片來源:TDC NEWS
更多台灣數位匯流網報導
本業經營不振 中華電信投資純網銀效益待觀察
從國際網銀模式看台灣網銀的未來
【讀者投書】
台灣數位匯流網歡迎各界踴躍發聲,來稿請寄至tdcpress.com@gmail.com,並請附上姓名、聯絡方式、職業與簡介。本網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之權利,本網不支付稿酬,且文責自負。
【請標明原文出處與原始連結方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