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本土OTT求生?何吉森:藉愛奇藝平台 吸引國際關注挹注資金

蘇元和/專訪 文/蘇元和、林語柔
數位匯流浪潮,也掀起串流影音OTT(Over-the-top)的崛起,面對國際OTT業者如愛奇藝、Netflix來台攻城掠地,台灣本土OTT業者如何迎戰?前NCC委員何吉森在專訪中,提出了他的觀點,直指台灣真正面臨的問題。
以下是何吉森的專訪摘要:
《台灣數位匯流網》問 (以下簡稱問):從你的法律背景來看,一部數位匯流的法,應該是要長怎樣?
何吉森答(以下簡稱答):數位匯流法案需要整合。舉例來說,未來科技的創新應用,不能套用現有的規範。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IoT(Internet of Things)等發展,只需要由一個大原則來執行。過去的執照制度要鬆綁,利用OTT的平台,充實內容產業,OTT也符合政府規範的行政意義,建立從上而下的整套通則。
問:現任NCC主委詹婷怡,有沒有想要這樣做?
答:目前大家是有共識的,問題在於怎麼執行。
問:愛奇藝可以登台,可是台灣的OTT業者不能去中國大陸,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答:愛奇藝有分中國大陸版和國際版,台灣看得到的是國際版本。台灣的問題是不開放愛奇藝落地,若開放落地,則需要搭配政策規範納管,例如:需要投資台灣,要有台灣的節目上架。
話說回來,為了幫助台灣內容產業更了解市場,反而應該可透過愛奇藝平台,讓國際市場更多人了解台灣內容產業,進而願意投資台灣內容產業,一旦台灣擁有國際的投資,台灣才能真正跨向國際。
我認為,提升了台灣的內容產業,才有本錢跟中國大陸談對等政策。
問:你覺得文化部,應該站出來做些什麼?
答:文化部有政治考量,但我覺得可以用更開放的態度,事實上,中國大陸那種洗腦的方式,大家一看就知道,也討厭,所以台灣人民不用怕洗腦,根本不用擔心洗腦的問題。
換句話說,應該讓台灣的內容走出市場,然後鼓勵創業者發揮。用AI、大數據蒐集等技術,並加上國際的資金,讓台灣的內容產業在更多平台露出,如此,未來就有可以回收的機會。台灣市場很小,OTT發展若只著眼台灣市場,僅為了拍一部好戲,提高成本,花光所有的積蓄,到頭來,最後有七八成都是虧本。
問:台灣的OTT業者,不能透過網際網路,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答:中國大陸管得很嚴,所以我剛剛提到,用迂迴的方式,舉例來說,台灣的節目在愛奇藝的平台上得到認同,大陸會不讓你(指台灣頻道內容業者)去嗎?重點是台灣的內容製作能吸引別人嗎?這並非政策阻礙。
問:你怎麼看有線電視未來的發展?
答:我覺得有線電視還是要往平台方向走, Cable業者,應該叫做「有線寬頻網路業者」,寬頻上網、網路的加值應用,包括OTT、IPTV,然後還有傳統的CABLE, 2017年就已經看到新興媒體跟傳統的視訊業者交叉了。
新加坡六、七年前就達到全數位化,所以新加坡的機上盒很好玩,你可以接CABLE、IPTV和OTT,同樣一個機上盒,看你要看哪個管道,各有各的優勢讓使用者選擇。
像有線電視業者凱擘的機上盒,其實可以達到這樣的功能,但凱擘業者還在觀望,不願意開放。
問:你提到凱擘的開放,像myVideo就可以進來對不對?
答:是,凱擘機上盒如果要全部開放也可以,甚至能將YouTube放到平台上。
我認為台灣的內容要注重多元文化、兒少議題和身障受用。台灣提供身障友善的環境不足,舉例來說,要提供視障者用「聽」也能懂的電影,整個市場還是沒有重視身障這一塊,這是我現在最重視的。
更重要的是,讓台灣內容能走出台灣市場,透過AI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技術,並吸引國際資金,製作出好節目,且有平台可以露出。
圖片來源:TDC NEWS翻拍重製
更多台灣數位匯流網報導
【專訪】何吉森:中華電太老大了 Cable TV數位化有助匯流發展
【專訪】分組付費上路?何吉森:NCC需當產業促進者
【讀者投書】
台灣數位匯流網歡迎各界踴躍發聲,來稿請寄至tdcpress.com@gmail.com,並請附上姓名、聯絡方式、職業與簡介。本網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之權利,本網不支付稿酬,且文責自負。
【請標明原文出處與原始連結方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