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新顯學】神化區塊鍵 杜宏毅:軸承的巨輪 不會停止向前滾動

台灣數位匯流網記者姜文/台北報導
這兩年,代幣首次公開發行 (ICO) 成為投資界的大熱門,由於是源於區塊鏈的機制,當然與區塊鏈愈扯得上關係的題目,就愈容易獲得投資人的認同。募資對象大部分是來自於已經擁有虛擬貨幣的參與者。目前絕大多數與區塊鏈相關的服務,都是在做虛擬貨幣的交易,所以與虛擬貨幣相關的金融服務,均是熱門的重點。
其他一些與網際網路相關的服務,例如智財權的保存與使用,也有機會發展成好的ICO項目。但是,要將實體世界中的一些食衣住行與區塊鏈扯上關係,因為距離網路的議題太遠,而且有地域性的限制,普遍難以得到投資人的青睞。
神化區塊鍵 落實到應用面為首要之道
臺灣網路認證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杜宏毅接受《台灣數位匯流網》專訪時表示,在區塊鏈機制剛開始成形的時候,大家其實並不知道要把這樣的技術組合用在哪裡,只是覺得它應該會很有用。所以就把所有可能進行電子化的應用都搬出來套套看,看看是不是可以用得上。也因此,想像出來的應用可說是千奇百怪、應有盡有,大家把區塊鏈講得跟神一樣,能治天下所有自動化或是電子化所遭遇到的問題,甚至有人把他比喻成是網際網路發明以來,人類在網路技術上最大的突破。
但是,當大家面對現實環境,被問到要如何將區塊鏈機制落實於「實際應用」的時候,反而一時搭不上腔,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為了延續其生命,區塊鏈機制也開始進行「演化」。在演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環境的需求,也漸漸地脫離了當時創立比特幣時代的樣貌。
「Application is King (應用為王)」這句話永遠是對的。區塊鏈機制的演化過程,大致上可以說是從「加密型貨幣」的發行與交易開始,然後漸漸開始擴充到「智慧型合約 Smart Contract」- Blockchain2.0的應用,再進入到「分散式應用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的領域。
起初,創設比特幣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扮演「貨幣支付」的角色。而且希望這個支付的機制具備「跨境」、「自由自在沒人管得到」、「以電子的方式傳遞」以及「交易可驗證」等等的功能,所以,採用了「可驗證式的匿名制」以及「去中央控管的運營模式」。在這個階段,比特幣所採用的區塊鏈機制,還是屬於比較原生型的技術,當 Blockchain 的應用從「加密型數位貨幣」轉移到「簿記」的時候,這也同時意味著 Blockchain 的相關技術並不適用於像貨幣支付這類的「高頻交易」。所以,當許多清算與結算中心以及金融服務界的大咖,決定投入資源到這個領域時,應用的重點就漸漸地轉向到「資產的價值移轉與登錄」的相關應用上。
公有鏈發行代幣 私有鍵建立認證機制
除了公有鏈從進化到Blockchain2.0以外,各家公司所設計的私有鏈,在功能上也漸漸地作出演化。其一,由「非允許制」到「允許制」,過去任何想替大家服務的人,不需要獲得任何人的允許,都可以自己準備一台伺服器、下載軟體安裝、經過適當的設定,成為一個節點。這是「節點」採用「非允許制」的基本精神,是一種理想,但是在實際運作上卻很難做到。
杜宏毅指出,在金融服務應用的領域中,幾乎無法被接受。相對的,基於「究責與賠償」的需要,在實名制應用導入區塊鏈機制時,大都開始考慮採取「允許制」。盡可能事先釐清各個「節點」所需負擔的責任,訂定意外事故發生時的作業準則,以便將損失降到最低。
從「匿名制」到「實名制」在原生型的區塊鏈生態系中,帳號(公鑰)個人資訊(如個人姓名或是個人ID)之間並沒有建立任何直接關連,因此,針對每筆「資產轉移」的交易,藉由區塊鏈系統,只能追溯到連結於該帳戶的「公鑰與私鑰」,而無法追查到公私鑰背後使用者的相關資訊。這種身分識別機制,通稱為「可驗證(公私鑰)的匿名制」。
由於提供整個生態系服務的「節點」都是採「自願制」,至於「終端使用者」的「帳號」,還需要有什麼特殊機制的管理嗎?既然是「烏托邦」,完全的「自治與自制」就應該是建置這類「原生型區塊鏈生態系」的最高指導原則。
但是,基於「反洗錢」的基本要求,金融機構大都無法接受這種「可驗證」的「匿名制」。然而「可驗證」的「實名制」,其實就是金融界使用多年的「電子憑證」機制。所以,依實作經驗,以區塊鏈平台介接目前所使用的電子憑證機制提供服務,較為可行。
國內區塊鏈 金融創新運用
在金融市場中,先賣出手中持有的某項資產,在獲得贖回的資金後,再以這套資金購買另一項預期可以獲利的資產,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而因為每一種資產在賣出或贖回時的作業流程不同,所以贖回資產的資金到位時間,也就不盡相同,進而常常因此而延誤了買進另一套資產的時機。現行的市場機制,並無法滿足投資人「在同一日將持有的資產轉換成擬買入的資產」的需求,因而需要有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來達到這個目的,杜宏毅表示,這便是「資產轉換加速器Asset Transformation Accelerator」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而產生的創新機制。
原則上,每個參與單位如券商、投信、融資單位、交割銀行及認證公司均為一個「節點」,節點上須設置一套「區塊鏈系統」,藉以與其 他「節點」連結,共同組成一個「區塊鏈網路」,相互傳遞資訊、進行資料同步。
此系統為整個「資產轉換加速器」的底層,臺灣網路認證公司所設計的「臺灣區塊鏈系統TWBCS」,以「帕索斯Paxos演算法」,進行共識決。增加彈性,確保整個生態系能在「可容許的時間內」,即時更新帳簿並達成資料的一致性,將資產轉換的智慧型合約以及交易,藉由區塊鏈技術,同步於所有參加單位。
這種聯盟會藉由業務的擴張而逐步成長。而成長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參與者為單位,將新進的單位直接納入業務組合,成為「節點」;另一種方式是與其他單位形成新的業務組合,再加入聯盟。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在技術上,可以是藉由區塊鏈的機制去中心化,但是,整個組織的運作與管理,仍然是以某種協同合作方式進行。
區塊鏈是數位虛擬貨幣還是商品?
問及為什麼要以這種不穩定的貨幣作為買賣的媒介?如在網路上,比特幣有其交易媒介的基本功能,是否承認其法幣地位等等議題,過去在數位世界熱議。
中性的說法,應單純地將比特幣定位在「金融商品」,可能還比較適切一些。在紙本處裡合約的年代,可能需要一個公正的單位來擔任這個平台的角色。在電腦發明後,則必須有個單設立電腦中心,提供這樣的服務。而到了網路的年代,有人就發明了BlockChain 這樣的機制,期望藉由大眾的力量,建立一個值得大家信任的資料交換基礎建設。
能有這樣一個公用的基礎建設,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如果沒有認清本身與解決問題的本質,而貿然的導入這項技術,可能會適得其反。杜宏毅認為:BlockChain會發展成甚麼樣?誰也說不準。但是,以BlockChain為軸承的巨輪,不會停止向前滾動,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圖片來源:TDC NEWS翻拍重製
更多台灣數位匯流網報導
【區塊鏈新顯學】潘朵拉的盒子打開 區塊鏈演進三部曲
【區塊鏈新顯學】區塊鏈顛覆台灣金融體系?陳恭:很難
【讀者投書】
台灣數位匯流網歡迎各界踴躍發聲,來稿請寄至tdcpress.com@gmail.com,並請附上姓名、聯絡方式、職業與簡介。本網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之權利,本網不支付稿酬,且文責自負。
【請標明原文出處與原始連結方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