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新顯學】潘朵拉的盒子打開 區塊鏈演進三部曲

台灣數位匯流網記者姜文/台北報導
談到區塊鍵BlockChain,還是先作點名詞解釋,以當年中本聰所設計的比特幣機制為例,其所提到的大帳簿,是word檔?還是excel檔?當然都不是!這個大帳簿,其實是由一個一個裝載了資料的「區塊Block」,藉由資料與資料之間的 「鏈結 Chain」,組合而成。
「區塊、Hash雜湊演算法」、「挖礦 Mining」
JOYSO交易所執行長宋倬榮接受《台灣數位匯流網》專訪時說明,何謂「區塊」? 「區塊」其實只是電腦中的一組資料,這組資料是 以事先設定好的「欄位」以及「格式」儲存。「區塊」中的每個欄位都有其意義。以「time」這個欄位所代表的是該區塊成形當時的時間戳記,由於是以電腦系統的格式呈現 (UNIX System的時間表示方式),所以看起來可能會覺得怪怪的。如果將 1388185914 轉化成一般可讀的形式,應該是 Friday, 27 Dec 2013, 23:11:54 UTC /GMT。
當然,「區塊」的資料結構中還規範了其他的欄位,簡單來說,如果將Block當「名詞」解釋,所指的就是「儲存多組交易以及其相關資料的一筆紀錄」。而這個「區塊」其實就是電腦中事先設定好「欄位」以及「格式」的一組資料。而將「Block」當「動詞」解釋的時候,則可以解釋成「鎖住」或是「綁住」。意思是「利用Hash雜湊演算法」,將所有儲存在「區塊」中的資料包括「交易」都「鎖起來」,以防被變造或竄改。
計算 Hash值的困難度,完全取決於「困難度指數」的大小。「困難度指數」愈小,Hash值的被允許範圍就愈小,也就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 「nonce」值、計算出符合條件的Hash值。對電腦而言,這算得上是個消耗大量算力的高耗能運算。也因此,一般將計算 hash 值的工作,稱之為「挖礦 Mining」。
所謂「礦」,就是指「符合 difficulty 條件的 hash 值」。找到了符合條件的Hash值,才能將適當的「值」填入「hash」 以及「nonce」這兩個欄位,才算是完成「生產區塊」的工作。
為了獎賞願意提供電腦算力、網路頻寬、電力等資源的「節點」服務的人,凡是計算出符合條件的Hash值、完整建立Block、成功傳遞至其他節點、而這個Block又為其他節點所接受時,所有比特幣的參與者,大家講好允許這些維護節點正常運作的志工,可以在該Block 中加入一筆交易或稱之為回饋金或手績費(比特幣Bitcoin的個數)。
挖礦收入遞減 收入市價卻驚人
隨著Block不斷地被創造而漸次的增加。為了不使比特幣的個數無限制的增加,依中本聰當初所設計的機制,每產生210,000個區塊後(大約四年),對節點的回饋金額,就自動減半。
因此,自2009年起至2017年止,回饋金已折半兩次,目前整體市場已發行1,700萬顆Bitcoin,約佔最終發行量的八成,預計2040年將會歸零不再產出。
宋倬榮說,原生型區塊鍵機制在原始設計是作網路交易支付甚至跨國交易清算之用,但在交易資訊傳遞速度及高手續費成本和政府監管下,其允許服務者發行定額貨幣的功能並未如原構想大量流通。但其回饋金遞減及有限發行的機制,反而讓此一發行和交易蔚為風行。
根據CoinMarketCap網站的統計,加密型貨幣的數量已經超過1,500種,而這還僅僅是列入該網站統計的部分,實際上的數量至少會是這個數字的兩倍以上。根據該網站的統計資料,全球區塊鏈加密貨幣的總市值,約在2,500億美元左右,其中比特幣(Bitcoin BTC)的市值約 1,000億美元,其次則為以太幣(Ethereum ETH)市值約455億美元,緊追其後依次為瑞波幣180億美元、比特幣現金 127億美 元、柚子幣、萊特幣等。
如果以加密型貨幣的發行機制做分類,大致上可分為「原生型區塊鏈貨幣Native Blockchain Coin」以及「代幣Token」兩種。有些組織如以太坊所發展出來的區塊鏈機制,開始提供支持「智慧型合約」的相關功能,所以,很多單位就在這些支持智慧型合約的區塊鏈上,將自己的加密型貨幣發行規則,以「智慧型合約」的方式,編寫在區塊鏈所定義的程式中,而不用自己再重新建「區塊鏈」,去支持貨幣的發行。這一類的加密型貨幣,稱之為「代幣」。
股票交易模式操作 市場熱炒
在此同時乃有一些數位貨幣交易平台,如BTC-E或WEX等社群或交易所出現,這些限量發行又預期有漲價空間的數位加密貨幣,在歷經比特幣的交易價值波動,如:10,000個比特幣買一個25美元的披薩,到1個比特幣交易價20,000美元後,比照股票發行及流通交易市場模式,如同「股票首次公開發行 IPO」,或稱為 「首次公開募股」,是公司公開上市募資的一種方式。
透過特定的單位,如交易所或承銷商,公司首次將它的「股票」賣給一般個人或機構投資者,而私人公司也可藉由這個過程,轉化成上市公司,同時讓公司的 「股票」在交易所公開、自由地買賣。
在虛擬貨幣發明後,玩家也想比照 IPO 的方式,將公司的股權,藉發行虛擬貨幣方式,賣給想要參加公司經營的投資人。此一作法在虛擬貨幣的世界稱之為「代幣首次公開發行ICO」,以發行代幣Token取代股票,投資人對代幣的所有權的確認及支配權行使,均透區塊鍵機制行使。
根據統計,僅僅2017年的第四季,透過ICO所募集金額便超過32億美元,同期間傳統創投的投資金額也不過2億美元,許多專門投資數位貨幣的創投基金應運而生。
宋倬榮以其創立JOYSO交易所為例,他於2018年3月完成ICO募資後,緊接著在5月正式推出混合式去中心化交易所。JOYSO 提供「鏈下搓合、鏈上結算」的即時交易機制來確保交易的安全與效率,帶給用戶絕佳的體驗。
相較於目前多數交易所採集中式交易模式,混合式去中心化不但沒有保管的成本,更能幫用戶大幅降低被駭客攻擊的風險,並有效節省交易費用。日前JOYSO 與目前全球市值排名第11的公有鏈 TRON(波場) 合作,一起在 TRON 的區塊鏈上打造混合式去中心化交易所。未來將致力於提供安全方便的代幣交易解決方案,為不同區塊鏈上的代幣創造良好的流動性。更進一步與LeadBest策略合作,引進智能合約審查、去中心化交易所上幣等交易機制, 推動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雙邊服務交流。
圖片來源:TDC NEWS翻拍重製
更多台灣數位匯流網報導
【區塊鏈新顯學】神化區塊鍵 杜宏毅:軸承的巨輪 不會停止向前滾動
【區塊鏈新顯學】區塊鏈顛覆台灣金融體系?陳恭:很難
【讀者投書】
台灣數位匯流網歡迎各界踴躍發聲,來稿請寄至tdcpress.com@gmail.com,並請附上姓名、聯絡方式、職業與簡介。本網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之權利,本網不支付稿酬,且文責自負。
【請標明原文出處與原始連結方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