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新顯學】從10,000比特幣兌換一個披薩 加密貨幣掀風潮

台灣數位匯流網記者姜文/台北報導
話說十年前的今天(2008年11月),一份署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論文被發表在網路上,其標題為《比特幣:對等網路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論文中詳細描述了如何使用對等網路來創造一種「不需依賴信任的電子交易系統」。
2009年1月比特幣網路上線,推出了第一個開源的比特幣客戶端軟體,中本聰使用該軟體對第一個比特幣「區塊」(block,又稱為創始區塊,genesis block)進行「採礦」(mining),並獲得了第一批的50個比特幣。最初比特幣交易的價值由「bitcointalk」論壇上的使用者彼此協商,其中包括以10,000比特幣兌換一整個披薩。
截止目前,全球數位加密貨幣近2000種,衍生出新的代幣經濟商業模式,通訊軟體 LINE 年度策略會議上,執行長出澤剛更提出「代幣經濟」是它們所預見的未來,根據 Bitcoin消息指出,全球數位貨幣交易所數量已經超過500家,還在持續增長當中。面對全球交易所競爭激烈,要如何展現優勢,才能取得投資者信任。
簡言之「數位貨幣」,是泛指利用「數位的 Digital」方式,發行、 流通、交換、儲存的貨幣。例如:儲存在一些「預付卡 」當中的「錢」,就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廣義」的數位貨幣。而「加密型數位貨幣」,簡稱「加密型貨幣」, 則是指「利用數位加解密機制」,確保發行、流通、交換、儲存可以安全營運的「數位貨幣」。
而「虛擬貨幣」又稱數位貨幣,由非國家政府之開發者發行及管控,通常不包含國家發行之電子貨幣(信用卡幣、悠遊卡幣),目前包括遊戲點卡、航空公司飛行的里程點數、比特幣、第林登幣、比特幣現金、比特幣黃金、以太幣、瑞波幣、萊特幣、門羅幣、達世幣等等。
「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與智能合約應用實驗室執行長、政大特聘教授陳恭強調,目前由於投資市場熱度,這類對一般人發行或募集或交易的公有區塊鍵較為風行,但企業界則以私有鍵為主要發展方向。日前政大與銀行業者進行校園區塊鏈微支付應用場域,引起區塊鏈業界質疑效益,認為區塊鏈交易時間以及成本均不及行動支付的效益。
唯有通過實際的場域實驗,以並進行持續的改善,才能讓區塊鏈的技術發展邁向實用。陳恭認為,區塊鍵的技術研發可以運用在許多領域,理論上有其先天的限制,唯有快速累積區塊鏈技術的實務運用經驗,是以選定本地業者發展區塊鏈微支付解決方案,期望能夠創造多贏。
圖片來源:TDC NEWS翻拍重製
更多台灣數位匯流網報導
【區塊鏈新顯學】潘朵拉的盒子打開 區塊鏈演進三部曲
【區塊鏈新顯學】區塊鏈顛覆台灣金融體系?陳恭:很難
【讀者投書】
台灣數位匯流網歡迎各界踴躍發聲,來稿請寄至tdcpress.com@gmail.com,並請附上姓名、聯絡方式、職業與簡介。本網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之權利,本網不支付稿酬,且文責自負。
【請標明原文出處與原始連結方可轉載】